媒体中心
公司要闻媒体聚焦豫光影像图说豫光豫光报公司出版物

愚公移山豫光魂(二)

发布日期:2017-10-11 15:02:37

豫光集团建企六十周年系列报道(二) 愚公移山豫光魂

  豫光敢于“吃螃蟹”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勇气与胆识。
  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需要移山的勇气和大智若愚的胆识,尽管这是一个寓言,但其倡导的“移山精神”实则就是吃螃蟹的勇气与韧劲。愚公移山是寓言,豫光“吃螃蟹”却是真实的创新精神。豫光人一路走过来的六十个春夏秋冬,能够看到他们“吃螃蟹”的勇气,从中凝聚着几代豫光人传承耀眼的创新魂。
  1957年——1987年,“蛇行而过钻矿洞,驴辗碎矿坩埚熔,铅铜金银伴生来,研发矿灯占主流”的历练,让人们看到了豫光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才演绎了“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实现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1987年是豫光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分水岭,也是承前启后创新魂的一脉相承。1957年——1987年豫光生产铅1.1万吨,1988年——2016年生产铅405万吨,后三十年的巨大增幅是惊人式的跨越,是一个个创新项目的递次跟进,一次次敢于“吃螃蟹”的决策奠定了豫光腾飞的基石。
  豫光人行进在愚公移山的创新魂中,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谋篇布局企业的发展。1987年3月,在矿灯依然占据国内产销第一的峰顶上,豫光在“热”中细分企业发展的根,立根寻本,决策投资500万元实施了企业转型的创新之路,济源黄金冶炼厂金银铅一期扩改工程破土动工,形成了5000吨电解铅的生产能力。在这次转型的试水中,创新的勇气与顶层对发展的设计,让豫光人在传承愚公移山精神中凭着一身肝胆“吃螃蟹”。
  相隔三年的1990年7月,豫光再次投资950万元对铅冶炼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电解铅生产能力达到15000吨。在矿灯转型电解铅的过程中,豫光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用科技创新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含量,3年时间电解铅产能迅速增长3倍,实现了一次量的飞跃。


转型增产 联营增智

  1993年10月,豫光金铅集团公司与中国黄金总公司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联营之路,共同出资1.48亿元实施了金银铅第三期扩建,这次扩建更加练就并开启了豫光人“吃螃蟹”的勇气。该工程首次改变了传统工艺,采用烧结机烧结-鼓风炉熔炼-烟化提锌分渣-电除尘器收尘,首次引进并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年新增生产能力分别为黄金54400两、白银25吨、电解铅5万吨、硫酸3万吨,豫光生产能力、企业规模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日后的发展做强,引领中国铅工业前行奠定了基础。
  “引进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创新一代”,这是豫光非常清晰的科技创新思路。豫光在拓展创新发展中坚持“主业优先、技改为重”。杨安国董事长说,铅是豫光的本,发展不能丢了本,要抓住发展的本,实现豫光的全面崛起。
  本是发展的线路,本是生存的源泉,本是创新的灵魂。
  传承愚公移山的精神,围着“铅本”延伸发展。2000年8月,豫光投资1.98亿元的铅冶炼烟气(尘)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采用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炼铅技术”。这项技术的显着特点是完善了工业化生产装置,解决了扩大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实现了“生产扩大化,环境更优化”的有机统一。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工程竣工投产后在技术水平、工装配置等方面均得到行业专家肯定,被国家确定为国内炼铅推广技术,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豫光自主研发的炼铅工艺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总结,在失败中历练,真正体现了愚公移山不移志的创新魂——耗时五年,坚持五年,几十次试验,几十次失败,几十次不弃,终于以坚如磐石的豫光智慧凝聚了我国首个“直接炼铅法”,开启了世界铅冶炼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该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比过去的工艺节约能耗40%,是利于生产创效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在豫光考察时激动地说:“今天非常高兴到豫光金铅的现场看了一下这个炼铅工艺,我觉得很感动。中国的炼铅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一个世界领先水平,豫光金铅把还原的过程由鼓风炉改为液态铅直接还原,这改得很好,整个过程非常节能,产量也大了,各方面效果、指标都比较好。”
  豫光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企业顶层设计“以铅为本,拓展羽翼”的发展战略——2003年在铅产业基础上,成立锌业公司,拓展锌业发展,形成铅锌互补,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并轨与转型,成为企业崛起的新羽翼。2014年,豫光投资15亿元的另一羽翼,教科书上也找不到的双底吹炼铜冶炼项目上马投产,使企业形成了主干为铅,两翼锌铜,综合发展的模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着增强,助力企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扎实。
  从蛇行挖矿、驴辗碎矿、坩埚炼矿、矿灯研发、富氧底吹、豫光炼铅法、铅锌铜并驱等转型、联姻、引进、创新取得的成就都映射出了豫光创业魂中湮灭不了的愚公移山精神。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了豫光人“吃螃蟹”的勇气,更看到了豫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这也是一种重能力“吃螃蟹”的魄力。
  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拥军,1989年高中毕业招工进厂做上料工。他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企业发展。从“母亲炉”熔炼分厂一线工人做起,从班长、工段长到当上了副厂长。安排到熔炼三厂时,他带领的团队敢于“吃螃蟹”,凭借摸索历练了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富氧底吹工艺技术,这是全国第一套也奏响了豫光生产史上的革命性举措。因成绩突出,他出任上市公司副总经理。王拥军说,作为高中毕业的他,做梦也没想过会成为股份公司高管。他说,这样的用人环境,识才环境,任人唯贤的环境,自然能够起到聚才的效果。
  王拥军团队在富氧底吹探索以及花费5年时间凭借毅力、韧劲,艰苦试验成功的“直接炼铅法”等工艺技术培养了一批批敢于“吃螃蟹”的技术骨干、生产骨干。豫光不择学历择能力,将高中毕业的王拥军提升为股份公司副总的举措同样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吃螃蟹”。尤其是“豫光炼铅法”,王拥军团队坚持了5年,杨安国董事长默默支持了5年,这是个人成长的5年,企业磨砺的5年,钻研创新的5年。几十次试验都没有放弃,最终凭韧性与智慧拥有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直接炼铅法”——一个企业能为一个试验坚持5年实在不易,从中可以看出豫光蕴藏在心里的愚公移山精神。
  “工匠”黄晓丰2003年招工进厂,他从一线工人点点滴滴学起当上了工段长,在工艺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他得到了豫光的重视和培养。企业先后两次派他代表企业到青海西域、中原黄金开展技术支援。年轻的黄晓丰凭借过硬的工匠本领敢于与工程师“叫板”,通过自编教材培训解决了两家单位开炉、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声名鹊起。两家企业都产生了挖走黄晓丰的“单相思”,他说:“不中!不中!”问他为什么敢于与向工程师们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坚持自己,也是为对方负责,我是代表豫光来开炉的!”
  技术创新,贵在容才、用才、识才、聚才的创新,只有在具备拥有大量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从而具备“吃螃蟹”的底气。豫光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人才真正体现了创新的精神,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创新,让创新之魂实现了提升人才、技术、产品的大融合。

【采访手记】
开拓进取的豫光人
  “听起来是奇闻,说起来是笑谈。”这是歌曲《愚公移山》里的两句歌词。今天豫光人在奇闻与笑谈中创造了中国铅冶炼的奇迹,在王屋山下用愚公移山精神抒写了骄傲的“豫光传奇”。
  谁也未曾想到,当初小小的济源综合冶炼厂,从1957年老一代匍匐前行采矿、驴拉磨辗、坩埚炼铅,从当年仅产粗铅76吨,到今天成为中国最大的铅和白银冶炼企业——这不是奇闻,也不是笑谈。这是开拓进取的豫光人敢为天下先,敢“吃螃蟹”的愚公移山精神。他们用勤劳+智慧将奇闻与笑谈踩在了脚下,把奇迹与梦想变成了现实:富氧底吹、直接炼铅法等闻所未闻的革命性工艺突破将豫光托起,这是豫光人用智慧提炼的硕果,这是豫光人用科技展示的“肌肉”。
  豫光人还在创造奇迹,还会创造奇迹。就像董事长杨安国所说,豫光人要在坚持愚公移山精神中实现豫光的产业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