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公司要闻媒体聚焦豫光影像图说豫光豫光报公司出版物

愚公移山豫光魂(一)

发布日期:2017-10-11 15:06:39

豫光集团建企六十周年系列报道(一):愚公移山豫光魂
  河南济源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是激励济源人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在美丽的济源有座美丽的花园式企业,她是中国铅企的“王屋”,是铅行业的引领者,她传承了愚公移山之宝贵财富,铸就了“愚公故里豫光魂,济水之源绿色行”——她就是驰名中外的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说:“岁月可以模糊人们的记忆,却湮灭不了在艰难曲折中百折不挠的精神。”
  记者在豫光集团采访感触很多,豫光人顶呱呱。豫光是家冶炼企业,却看不到冶炼企业的脏乱差。车间厂房窗明几净,厂房周边宛如花园地带,没有乱堆乱放,只有绿叶相衬,万花相映。幸福写满员工的脸上,谱写出团结、和谐、奋进、求实的豫光幸福指数。
  1957年一路走来,豫光集团到底凭什么走出了山谷,走向了世界?记者在梳理采访的几万字笔记中,在一个个采访的干部、员工的话语回放里,感受到原来是一代代豫光人在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中铸就了“豫光魂”。
  “豫光魂”需从蛇行而过驴拉磨中说起。济源有个姑嫂山,山腰上有个勳掌村,勳掌村有个老洞沟。老洞沟分东老洞、西老洞,这就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建于1957年的济源综合冶炼厂的发源地。杨安国说,书写豫光的发展史应当从勳掌铅矿写起,因为勳掌铅矿是豫光发展的开端,是豫光的发祥地。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勳掌铅矿实际上是豫光的“母亲河”。追寻勳掌铅矿一路传承的历史,感动中是一种精神在豫光燎原,那就是王屋山下的愚公移山精神。豫光几位八、九十岁头发斑白的老职工回忆起勳掌铅矿的创业史百感交集。
  外号“杨大锤”的杨廷贵说,他1958年到济源综合冶炼厂时,当时有一个铅矿,一个铜矿,矿石为鸡窝矿,铅矿含量最高时90%以上。那时挖矿是钢钎、二锤、铁铲等,场面是“抡锤雨点化、铲土闪电化、推车火箭化”。当时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工作场景却是“速度与激情”的演绎。“杨大锤”这一绰号就是那个时候员工们给他留下的“愚公美名”。
  89岁的苗绵清回忆道:建厂初期条件真的很艰苦,矿里环境极差,矿洞如蛇形,低矮,矿巷宽不足一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一人而过,矿工要弯着腰头戴老鳖灯,多半只能匍匐前行,一锤一錾刨出来的矿石也只能装进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真是铅矿洞里尘飞扬,拉矿出洞如蛇形。矿石拉出洞后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2.5公里的勳掌村。当时矿工们形象比喻矿山恶劣的生活环境是“脚蹬鼓风机,手摇轧面机,朱承洗养了只老公鸡(朱承洗是豫光的老领导,当时在矿上养了一只公鸡)。”当时从蛇形矿洞挖采出来的矿石是用驴拉磨辗,然后再用土法坩埚炼铅。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艰苦创业的老一代仍然取得了“投入少收效快”的成绩。1958年,22岁的程广华在河南省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代表济源综合冶炼厂作经验介绍。当程广华打开绒布包裹拿出当年颁发的早已泛起绿色铜锈斑驳的奖章“炫耀”时,记者看到了他眼角的泪光。一旁坐着的老领导朱承洗听程广华说到动情处时,两眼滚落出了泪水。
回忆仍在百感交集中,感动着新时代的豫光人,也感动着采访的记者。历史是一面明镜,创业是愚公精神的传承。懂得历史传承,历史才能升华,“蛇行而过驴拉磨”的创业魂才会激励一代代的豫光人。1969年之前,豫光几乎一直停留在粗铅的生产上。从1957年9月产出第一炉粗铅,12年之后才有了电解铅,并从中提炼出了金、银,或许正是金、银的出现才智取了“豫光金铅”四个闪亮的字眼。
  正如杨安国董事长说,书写豫光的发展史应当从勳掌铅矿写起。的确,从勳掌铅矿走出来的第一代豫光人其实就是传承践行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那万山丛中的姑嫂山,那姑嫂山里蕴藏的勳掌铅矿,那开采勳掌铅矿的豫光人照明使用老鳖灯、鼓风人工拉风箱、毛驴拉辗碎矿粉、餐饮馒头白开水开启了豫光人的创业之路:1957年生产的76吨铅尽管微不足道,却是豫光图腾的开始,也打开了豫光人创业的智慧之门。
  1964年开始,豫光人在着力做好铅冶炼生产的同时脑洞大开。伴随国家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冶炼企业逐渐增多,豫光人发现矿灯是个稀缺产品。于是,急中生智的豫光人有了摒弃老鳖灯,研制生产矿灯的想法。说干就干,很快着手KS-8矿灯研发并于1966年批量试生产成功,首期形成年产2万盏矿灯的生产能力。除了灯泡在外购置,矿灯所需100多个元件,其中80%以上都是自己生产的。后来又生产带矿灯的安全帽,在铅冶炼之外的“副业”矿灯做到了年产12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矿灯生产企业。
矿灯产品的试制投产,使企业摆脱了单靠冶炼发展的局限性,实现了时下倡导的跨行业生产模式,摸索出了改单腿走路为“两条腿”走路的豫光经济模式,为豫光日后拓展发展思维,打开前行的理智抉择起到了“点拨”另辟蹊径寻生机的效果。
  1957年豫光集团前身济源综合冶炼厂从当年产铅76吨,到1987年共生产主产品铅11652吨的数字变迁看,虽然30年间平均年产不到400吨,但产量已经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为1987年到2017年走过又一个30年的豫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履磨穿
  ……”
  这是《愚公移山》里的歌词,也是豫光人创业时的真实写照。
  回眸豫光人的创业魂是老一代豫光人传承愚公移山精神在铁铲、大锤、钢钎、毛驴碾矿、坩埚等那简陋而艰苦的环境里磨砺出来的——挖矿蛇行而进,拉矿蛇行而出,“扭扭曲曲”的匍匐行进中,豫光人用韧性铸就了顶天立地的创业魂——“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采访手记
  艰苦卓绝的豫光人
  蛇行而过,匍匐前行,姑嫂山、勳掌村铅矿、老鳖灯……今天听起来仿佛是一个个陌生的字眼,与豫光集团的中国500强、引领中国铅行业发展的殊荣不相匹配。然而就是这些字眼和老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奠定了豫光今天艰苦卓绝的业绩。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1957年~1987年这三十年的艰苦拼搏,在“抡锤雨点化、铲土闪电化、推车火箭化”的速度与激情中,燃烧了豫光人的斗志,传承了愚公移山精神,立起了产业报国的豫光之魂,为后来豫光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