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5/15 8:21:17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崔峰 通讯员 李玲霞
当豫光金铅冶炼一厂老职工王三全按下堵渣机按钮,看着铜堵头精准嵌入渣口时,这个在冶炼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的“老把式”忽然意识到,属于传统冶炼的汗水时代,正在被智能机器的精密运转所取代。
从“人力肉搏”到“一键操控”:机器人如何改写冶炼史?
在豫光金铅冶炼一厂的车间里,最震撼的画面莫过于堵渣机的作业现场。这个被誉为“堵渣神器”的钢铁装置,仅凭一个按钮就能在数十秒内完成过去需要十几人、耗时数十分钟的高危操作。“以前在老熔炼厂堵铜眼,全班人马挥着大锤往上冲,热渣溅到身上能烫出泡。”王三全撸起袖口,露出小臂上的旧疤,“现在好了,机器人比人精准十倍,还不用流汗,而且更加安全。”
正在建设中的底吹炉下料口智能捅渣机器人项目,更将彻底终结炉前工的“烤验”。这台耐高温机器人投用后,可24小时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替代人工完成捅渣、清渣等重复性劳动。数据显示,智能化设备投用后,相关岗位劳动强度降低了70%。
AI渗透每个毛孔:从培训到配料的全流程重构
当“冶炼一厂智慧AI小管家”用河南方言喊出“安全第一”时,班组里的老师傅们笑出了眼泪。这个能切换100多种方言、音色的智能体,正把枯燥的安全培训变成“人机脱口秀”:它能将应急预案转化为互动问答,用“豫普”话讲解规章制度,甚至能根据职工答题情况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现在老伙计们再也不用对着文件打瞌睡了。”生产技术科科长高一轩演示着系统,屏幕上“答案正踩着风火轮赶来”的动画惹来一阵轻笑。
在配料环节,AI正在重塑工业逻辑。传统工艺中,资深工艺员需耗时1小时计算的配比方案,如今在智能AI配料系统中“一秒生成”。只需输入目标参数,系统即可根据库存数据自动优化配比,入炉原料品位误差控制在0.01%以内。工艺员葛兵兵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感慨:“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算法,感觉像是从‘算盘时代’跳进了‘云计算时代’。”
当冶炼厂开进“元宇宙”:未来车间什么样?
在豫光金铅的规划蓝图中,冶炼车间正逐渐走向“无人工厂”时代。2024年投用的自动行车自如地在车间穿梭运行,而即将落地的激光取样项目,可瞬时完成过去需30分钟的人工取样——搭载AI视觉的激光设备,能精准分析球料成分,提前预警炉况波动。“以后工人只需在中控室动动鼠标,生产数据会自己‘跑’到屏幕上。”冶炼一厂厂长李恒江指着正在调试的数字孪生系统说,“我们正在搭建全流程智能管控平台,未来每个炉口、每台设备都能在虚拟空间实时镜像。”
这场智能化变革的背后,是传统产业对“人”的重新定义。王三全们正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智能操控员”,在他们的工作台上,与操作手册并排摆放的,还有《Excel+Python数据分析》等专业书籍。“以前担心机器人会抢饭碗,现在发现它们是来‘搭把手’的。”王三全说,“现在我们更想给机器‘当教练’,这种感觉挺新鲜。”
行业思考:传统产业如何在智能浪潮中“重生”?
豫光金铅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传统制造业的突围密码: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从生产逻辑到人才结构的系统性重构。数据显示,豫光金铅关键工序自动化率目前已提升至70%以上,一线职工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到50%以上。这种“设备智能化+人员知识化”的双轮驱动,正在打破“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固有认知。
目前,豫光金铅的智能化版图仍在扩张:全球首条铅冶炼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建设、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全系统人工智能+……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中原大地的冶炼车间里悄然落地。当传统冶炼遇上AI,当有色熔炉接入5G网络,这个老牌国企正在证明: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只要敢于向智能要答案,传统产业也能在时代浪潮中开辟新航路。
TOP